关于“跨江合作,接轨上海,建设创新之区”的调研报告(讨论稿)

浏览(4308

字体:

关于“跨江合作,接轨上海,建设创新之区”的

调研报告

讨论稿

按照全市“建设上海北大门”的总体要求,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战略需求,区政协常委会围绕“跨江合作,接轨上海,建设创新之区”主题,组织了课题组开展课题调研。课题组本着“立足港闸看港闸、跳出港闸看港闸”的原则,听取了市北高新区、街道以及相关经济部门等多层面意见;邀请了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南通市委党校以及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听取他们的建议;赴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宁波市慈溪市等接轨上海比较紧密地区考察学习;考察了上海市青浦区,并赴上海规划馆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经过为期三个月的认真分析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上最具发展活力区域之一的长三角经济区域龙头,上海历来是我国经济的最强引擎。港闸区作为南通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就存有与上海的血脉联系,也有与上海交流合作的传统和经验,更有跨江园区合作典范型成功案例——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可鉴。几十年来,从民间到政府,从企业到社团机构,与上海的互动互助从未间断,客观上形成了相互依托、相互补缺、相互支持的态势。

为此,港闸接轨上海,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对接。

一、理念对接,确立接轨上海的发展战略

理念就是软实力。在思想领域和经济社会建设方面有较高的影响力、话语权,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能量。对一个地区、一项工作的思路、方向、政策、措施,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和引领作用。实践证明,接轨上海的关键,在于理念的领先,目前,我区在接轨上海的大潮中,虽然形成了一定声势,但在重点定位、重要战略、融入方式、实现路径、对接机制,尤其是在思想对接、眼界对接、胸怀对接和认同对接上的主动性、迫切性还尚显不足。在接轨上海的过程中,理念对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接轨上海工作成效有着深厚影响。

1、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跨江合作、接轨上海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要真正实现与上海的接轨,必须破除思想壁垒,树立“大开放”的区域统筹发展理念,区级层面要强化建立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考核接轨上海工作。明确一名领导为主抓,防止闻风而动一哄而上地全面抓、各自抓、多头抓,抓不住重点、抓不好关键、抓不到特色,避免工作流于形式,松散无序形不成优势、凝不成合力,从而切实有效地把接轨上海工作抓起来。

2、进一步完善部门职责。接轨上海工作涉及面广,党、政、群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承当这项工作职能。要在领导小组的统筹下,根据工作需要和要求,建立相关工作组,明确牵头部门,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责任。职能部门对接轨上海工作要有热情、有想法、有思路、有目标、有计划、有人员、有办法,切实把接轨上海工作做出特色,做出成果。

3、进一步量化考核办法。结合接轨上海工作特点,建立必要的检查考核制度。以考核为抓手,促使接轨上海工作落到实处。考核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坚持月计划、季讲评、年考核,看业绩重实效。在责任落实、人员配备、计划进度、工作成效等方面予以考核,以奖优贬劣,奖勤罚懒。以考核为导向,真正体现接轨上海工作的重要性。

4、进一步形成宣传攻势要从宣传政策、宣传特色、宣传理念、宣传上海合作成果等方面,把港闸对接上海的合作优势和良好心愿宣传、推介、扩散出去,广扬港闸形象,广传港闸底蕴,广交四海朋友,广纳天下英才,更好地助力对接上海工作。通过政府策动、团体推动、民间合作等形式,在沪通两地进行港闸宣传推介,不断扩大港闸知晓度、知名度。

二、规划对接,夯实接轨上海的坚实基础

规划是区域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和基石。在“打造上海北大门”、“跨江合作、接轨上海”大背景下,我区应做好区域规划、用地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人口及住房等方面规划的先行调整、完善。应抓住时机进一步定位我区功能,坚定不移地以接轨上海为导向,打造上海经济圈城市为目标,建设产业有特色、创新有实效、经济有实力、管理有秩序的北翼城市核心区,使规划成为接轨上海的“火车头”。

1、高层谋划。接轨上海是整个南通地区的共同任务,各县(市、区)都在围绕“接轨上海”这个共同目标展开角力,同质化对接趋势愈加显现。港闸区一方面要尽早尽快做好区域功能定位,建立区级层面的智库,深度研究接轨方略。进一步确立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充分发挥港闸区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优势,布局好产业位置,固定好发展方向,客观上为争取市里对拓展港闸发展空间的支持、避免同质化竞争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向市级层面展示港闸理念、港闸特色和发展方向,在政策上获得市级更多理解和支持,同时,要科学地提出港闸对南通接轨上海的方向、思路等建议,防止口号喊得响、接轨到处走。要在彰显港闸特色的基础上确定对接优势和对接路径,以使南通接轨上海的顶层设计更加全局平衡、各有特色。

2、交通畅行。从历史上看,南通与上海的合作交往,首先是打破了交通阻滞,开辟了长江水运通道。时至今日,通往江南连接上海,既有大桥也有汽渡,高铁时代也即将到来,预计2018年通车的沪通高铁以及期待中的沪启高铁,将成为接轨上海的主要干线通道。在港闸地区,一路(沪通高铁)一渡(通沙汽渡)已经基本满足与上海交往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如何围绕高铁做好通行接轨。在此前提下,南通市区和港闸区公共交通与高铁南通站的对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区要未雨绸缪,及时提出港闸地区地铁网络布置方案,优化公交线路,形成公交畅通体系,与沪通高铁紧密融合。同时,要尽力争取与上海的公交同城化,公交卡实行两城共享。

3、贴紧高铁高铁是港闸接轨上海的命脉,做好围绕高铁打造产业经济这篇文章至关重要。港闸区城市化建设已经颇具规模,以幸余路为界,路南基本形成以城市功能为主体的生活服务板块;路北大片地块主要是待利用板块。区域规划(2020版)要以生活向南,产业向北为导向,立足高铁站、铁路南通站两个基点,提前规划、打造交通枢纽、配套商圈和产业园区。尽力促使地铁、公交线路与两站无缝对接,提升客流疏散功能和交通枢纽功能,形成港闸地区10分钟到达线路,提高转乘效率。利用高铁站这个关注热点,研究港闸区辐射、带动平潮、刘桥地区共同发展问题,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拓展港闸发展空间。

4、承接溢出。国家建立雄安新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特大城市非中心功能疏解,将成为特大城市功能转型的一种方式和方法。从上海的情况来看,其非城市中心功能的疏解已经通过产业转移和异地合作的形式启动。这既是港闸区的一次转型升级机遇,又是一次提升港闸内功、科学规划园区的一次机会。要发扬市北科技城的成功经验,从土地、人才、资本、产业(制造业、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服务业)、园区战略、科研以及交流平台等方面,做好政策制度规划、空间利用规划、设施建设规划,先人一步做好接盘准备,力争接轨上海的主动权和优先权。

三、要素对接,增强接轨上海的内在动力

要素对接是接轨上海的催化剂、粘合剂。区级层面要针对港闸实际和接轨上海需要,梳理、分析、提炼对接的关键要素和优势要素,进一步锻造要素接口,增强要素内涵,壮大要素实力,

实现要素对接的畅通化,提高要素对接的契合度。

1、政策要素政策体制、机制方面的接轨是疏通对接渠道、提升对接效能、提高对接质量以及远期融入上海的基础和关键。要着重在人才引进使用,资本引进使用,招商引资,科技孵化、成果应用,产研合作、城际交通共享,医疗、教育资源利用、使用等方面调整、出台有利于对接上海、有利于港闸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更为宽广的胸襟、更为开放的心态、更为高新的眼界,把政策体制的创新、突破作为接轨上海的“金钥匙”,开启接轨之门,铺就接轨之路,实现接轨之愿。

2、人才要素得人才者得天下。要充分盘点港闸现有人才的规模、层次和紧缺人才状况,发挥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四方面积极性,加强与上海的对接和合作;开展与上海对口交流互动,以机关、高校、科研机构为载体,采取走出去(挂职、挂学、挂研)、请进来(讲学、讲课、讲座)等形式,提升人才要素品质;要针对因生活成本压力引起上海人才外流趋势,研究招引、吸收人才的措施和办法,既能引进来为我所用,又能上海工作南通生活,增强人才对港闸的亲近感、归宿感。

3、资源要素。资源对接是接轨上海的底气和基本条件。除“万顷良田”外,土地在港闸属于紧缩性资源,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在接轨上海中发挥出最大效益,是港闸所必须面对的课题。在科学规划的同时,既要惜地如金,又要挖潜力拓空间,提高土地效益;盘活岸线资源。正经历“严寒”的港闸造船业拥有优良的江河岸线资源和造船技工资源,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造船业所面临的困境,转换思路把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作为接轨上海的资源要素之一,或对接造船业、或对接物流、仓储等其他产业,实行产业转型。

四、产业对接,拓展接轨上海的发展平台

产业接轨(承接)是接轨上海的要点和重点。就港闸区的情况而言,产业接轨上海要梳理好自身的接轨优势和条件,有的放矢地选择接轨项目,做好产业承接的准备工作。应着眼于上海的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产业、科技合作、产研合作、医疗服务、物流业等方面做功课、花功夫,以取得实际效果。产业接轨应发挥政府、社团、企业和人脉四个方面作用,广纳信息,广开渠道,广种薄收,以期达到无缝对接的目的。产业接轨可采用政府发动、社团推动、企业带动、人脉联动的方式,形成合力。

1、深化园区平台合作上海市北(南通)高新科技城是沪通园区合作的典范性“作品”。在此基础上,要以园区合作作为接轨上海的一条重要路径,以市北科技城的成功作为一张响亮的名片,扩大、深化与上海的园区合作。在当前应注意把握好两点:一是要十分关注和注重港闸与上海合作成果的拓展应用,使现有成果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充分发挥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团队既通晓上海又了解港闸的优势,进一步赋予这个团队必要的职能,给予团队宽松的政策,量身定制若干激励措施,一方面充分调动其在港闸接轨上海中大有可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要落实其在接轨上海中的目标任务和责任要求,使其既立足于现有科技城,更放眼于港闸全区,在接轨上海的大潮中,充分担当起桥梁纽带的平台角色,催动其蕴含的潜能发挥至极致,为港闸接轨上海作出更大的贡献。二是要建立监管机制。近几年园区在项目入驻上既有一批优质项目,同时也引进了一些质地不佳项目。基于此,区级层面建立必要的监管机制,实施入驻项目关口前移和论证把关,杜绝良莠不齐;探索科学引入机制。当前,“接轨上海”已成热潮,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摒弃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把握好产业优惠尺度、让利分寸,更加注重遴选利用现有(闲置)资源的项目,再造发展动力。

2、优化农业(种植业)合作“万顷良田”是港闸农业(种植业)的一张“王牌”。已基本形成蔬菜、优质稻米等基地,一些农产品已进入上海市场。下一步,要以服务上海为目的,以进入、站稳上海市场为目标,用上海市场的标准生产出合格蔬菜、合格稻米,创出自己的品牌和名牌;以上海市场为导向,深入渠道开拓,加强与超市、农产品市场、快餐业、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以求建立稳固的销售渠道;放大区域农业优势,建立开放式、参与式种植模式,鼓励、吸引上海的消费团体在港闸建立基地,吸引个人以休闲观光的形式自种自产;采用直销和网销模式,扩大净菜、优质稻米供应,适应上海人需求。

3、加强制造业合作根据港闸区“十三五”规划,南通北先进制造业定位为新能源交通、航空设备、电子电器、精密制造等高新领域。围绕这个定位,关键是落实项目的招引和人才的招募。在项目招引上,加强招引队伍打造,锤炼出一支既具备一定制造业高端项目相关知识又具备项目招引能力,谙熟招引政策的招引队伍。坚持以制造业定位的项目为中心,主动对接上海的相关产业,加强与项目主管部门、涉及项目的相关企业、科研机构联系对接,获取相关项目;加强高端技术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项目实施做好人员储备,实行项目和人才的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4、推进现代物流合作。以南通综合物流示范园为依托,以铁路站、高铁站、以及船舶配套集中区部分区域为支点,打造公路、铁路、空运、水运仓储、配送、联运、中转枢纽园区,逐步把南通综合物流示范园做成物流业品牌;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速设施配套、管理配套和服务配套,提升园区品质,为服务配套上海,建立长江流域和江北地区枢纽型物流园区打下基础;注重与上海的物流业加强合作,引入上海物流企业进驻园区,成立南通(港闸)物流分中心,使沪通物流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壮大园区实力。

5、密切旅游业合作旅游业是我的一项新兴产业。经过几年打造,港闸区已经形成了一批旅游景点,接待服务能力也相应有了提高。对接上海旅游业,政府要强化本地旅游企业宣传港闸、推介港闸工作,出台政策,建立机制,激励旅游企业做出港闸旅游特色;针对上海旅游市场特点,引导本地旅游企业与上海对接,寻求合作,采取项目合作、线路合作、游客共享等形式,深化合作机制;开展休闲游、度假游、主题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以唐闸古镇休闲游为主题,感受唐闸的文化历史和近代工业底蕴、以城市绿谷亲情游为主题,领略历史名人和园林风貌、以探险王国亲子游为主题,体验运动魅力、以观光农业生态游为主题,享受亲近大自然的乐趣,等等,通过上海——港闸一日游、二日游,留住上海游客。

五、人文对接,促进接轨上海的民间交流

深化人文交流,是消弭通沪两地文化落差、拉近感情距离、增强文化、心理亲近感的有效途径。港闸与上海的合作交流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在上海不乏有经济、文化、教育、科研、金融、党政等方面的通籍成功人士;经过多年与上海的交往,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广交朋友,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接轨上海,应挖掘、利用、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

1、建立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是深化与上海交往、合作和两地之间感情的桥梁。上海周边如嘉善、慈溪等地,早在上世纪就在上海建立了多个非政府民间组织,大力而有效的推动了与上海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南通市在上海还没有成立一个非政府组织,十分可惜的荒废了可观的人脉资源。应抓住接轨上海机遇,因势利导建立港闸在上海的非政府组织,深化两地交往。非政府组织的建立需要政府主导、推动,因此,建议我区作为接轨上海的一个举措,不失时机地研究推动建立“南通(港闸)上海交流协会”“南通(港闸)上海商会”、“南通(港闸)上海同乡(同学)会”等非政府组织,发挥民间交往交流作用,更加密切港闸与上海的联系,助推接轨上海工作。

2、设立讲座论坛。在教育、医疗、科研、人才、园区合作、产业转型等方面,充分利用上海的优质资源,邀请上海的高层次人员开设讲座,设立论坛;打造论坛品牌。在高新产业上,设立高新产业发展研讨论坛、在园区合作上,设立园区战略合作论坛、在教育、医疗事业上,开设专题讲座,举办培训、交流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交流与探讨,深化合作层次,扩大港闸影响;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吸引上海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假座南通、假座港闸进行学术、科研等交流活动,以此促进港闸文化的繁荣。

3、丰富文化交流。上海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建立文化交流融通平台,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与上海的文化合作和交流,吸收“海派”文化的滋养,也是港闸与上海融通的一条途径。通过社区对接,结合港闸旅游,开展“广场舞”、棋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基层民众交流活动;通过民间或政府牵头组织,举办专题展览、个人展览活动。举办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组织各类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培训,提高文化素养,促进两地的感情融合和文化融通,为接轨上海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


【打印】 【收藏】 【关闭】

进入编辑状态